其实,文天祥的才能早已得到了恭帝的爷爷理宗的赏识。帝制时代,一个基层的书生,能得到皇帝的廷试对策,由此提拔,也是科举制度好的一面。尤其南宋,在擢用人才方面,很有可取之处。文天祥当时上了凤凰山皇城的集英殿上,对策的题目是“法天不息”,《宋史》对此赞誉仅仅十一个字:“其言万余不为藁(gǎo),一挥而成”。

“藁”这个字后来也作为“草稿”的“稿”字,本意也是一种欲理且乱的样子。但更多的时候,还是作为“乱七八糟”的本意,出现在宋明时期的市井俚语中。譬如《警世通言》第二十五卷“桂员外途穷忏悔”,说的是桂某当年潦倒,在苏州给一位施员外当长工,施员外见桂某可怜,馈赠三百两银子助他还债,并收留成家。某日,桂某在施家后花园劳作,掘得几千两施家祖上的窖藏白银。桂某找了一个借口,离开了施员外,举家迁到绍兴,成了远近闻名的桂大富人。
十几年过去,施员外去世,施家孤儿寡母因疏于理财,家境逐渐衰败。施夫人和儿子去了绍兴,本想投奔发了家的桂某。没料到桂某忘恩负义,“自见了施小官人之后,却也腹中打藁”,左思右想,怎么才能打发施家母子?
桂某“腹中打藁”的“藁”,就是七上八下,综错复杂的“乱”。六百年前冯梦龙所写的“三言”,几乎是以口语入书,原汁原味地保存了当时的市井俚语。这也可以看出,“藁”的本意作为口语,在当时依然存在,但作为书面语,已经极少用了。至少,在吴越地区是这样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