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、白锈病:主要为害叶部,被害叶初呈白色圆形之小病斑,严重时叶片乾枯并造成落叶。
三、黑锈病:本病发生于低温干燥季节。初期叶片产生淡黄色病斑,逐渐转为黄褐色,同时叶片病斑处之下表皮突出。
四、软腐病:软腐细菌主要由菊花扞插苗之茎基部伤口侵入,造成髓部组织腐烂,为农民俗称「空心苗」,最后整株菊苗萎凋倒伏。
五、炭疽病:在高温多湿地区尤其严重。病斑呈同心轮纹状之红褐色病斑,多数病斑会癒合成不规则之大病斑,严重时造成叶片乾枯、脱落。
六、菌核病:主要发生于低温多湿季节,藉灌溉水及农具污染而传播。感染时茎部组织产生水浸状软化之病斑,以后病斑向下蔓延,造成根部腐败;同时向上蔓延,造成茎、叶感染而导致叶片凋谢、死亡。湿度高时,罹病部位可出现白色菌丝。
七、萎凋病:典型的土壤传播性病害,藉灌溉水及农具污染而传播。初期叶片褪色如失水状,后慢慢出现黄化现象,继而发生萎凋死亡。剖开病株茎部,维管束出现褐色条纹,同时会造成根腐。
八、灰霉病:主要发生于低温多湿季节。初期花瓣上产生针尖状褪色小斑点,病斑部呈水浸状,以后病斑渐扩大,并成褐色,多数病斑可互相癒合形成一大病斑,严重时花朵提前凋谢。
九、斜纹夜盗:幼虫取食叶片,造成孔洞。
十、叶螨类(mite):叶螨栖息于叶片背面,以刺吸式口器,吸取叶之营养液。被害叶片呈现白色小斑点,发生密度高时可使叶片变黄脱落,成螨会吐丝。
十一、蚜虫类(Aphid):常见于嫩叶、花芽上,造成萎缩、扭曲,且变形不能伸展,且排泄物含有蜜露,会诱发煤病,阻碍光合作用。
桃花防治病虫害:桃花会产生缩叶病,可在病初起时每半月喷一次波尔多液刷涂树干防治。蚜虫、刺蛾、天牛等虫害可人工捕捉或喷农药杀除。桃花为春节室内瓶插的好材料,为了确保它在春节开花,可进行催花处理。一般是在落叶后把盆移放到7℃以下冷凉地方,春节前一至一个半月再把盆移入室内,先给10℃左右的温度,以后逐渐提高室温,在20~25℃环境中,经过十五至二十五天即可开花。
桃穿孔病、桃炭疽病、桃流胶病是三种最为常见的桃花病害。
桃穿孔病
主要危害叶片,同时也危害枝梢和果。一类是由细菌引起的穿孔病称细菌性穿孔病,另一类是由真菌引起的真菌性穿孔病。温暖多雨的季节利于桃细菌性穿孔病的发生,是桃花普遍发生的病害。桃真菌性穿孔病则容易在温暖多雨的条件下发生,树势衰弱、排水不良、通风透光差的桃花植株易感病。加强管理,增施基肥,改良土壤,增强树势,提高抗病能力是防治桃穿孔病的主要方法。同时注意剪除病残体,减少再侵染病原。在早春发芽前喷波美3~5°石硫合剂,可兼治害虫,生长期可喷70%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~1000倍。对细菌性穿孔病可选用链霉素、土霉素、井冈霉素等杀细菌性药剂。
桃炭疽病
主要为害果实,叶和新梢也能发病。桃花开花时如遇低温多雨则更易发病。消灭病梢、枯枝、僵果,减少越冬菌源是其主要防治方法,也可于花前喷波美5°石硫合剂。花后可用50%退菌特600倍,70%甲基托布津800-1000倍喷施。
桃流胶病
主要危害枝干,对树龄较大的植株危害较为严重。加强桃树管理,增强树势,提高抗性,及时有效地控制树干害虫,减少不必要的机械损伤是防治的主要方法,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杀虫剂、杀菌剂。
桃缩主要发生在早春低温多雨的季节。消灭越冬病菌,主要防治方法是喷施波美3~5°石硫合剂,1:100波尔多液,也可在花瓣露红时用70%代森锰锌500倍,70%甲基托布津1000倍喷施。特征:桃花为落叶乔木.叶椭圆状披针形,边缘有粗锯齿,无毛,叶柄长1~1.5CM。花单生,先叶开放,几无柄,多粉红色,5瓣,花期3~4月,6~9月果熟,变种有深红、绯红、纯白及红白混色等花色变化以及复瓣和重瓣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