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双国审覆盖十五大省区,是当前玉米品种中唯一适应区域最广的品种。
特征特性
株型紧凑,夏播97天;春播126天,株高270厘米,穗位100厘米,成株叶片数20~24片。花丝白色,果穗筒型,穗长22-25厘米,穗行数16-18行,籽粒黄色,千粒重380克。
产量表现
2002~2003年参加东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。平均亩产700公斤,比对照平均增产19.9%。
2003~2004年参加西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,平均亩产714公斤,比对照增产5.8%。
2003~2004年参加黄淮海玉米品种区域试验,平均亩产680.2公斤,比对照增产12.7%。
2005-2011年在西南、东北春播区域和黄淮海夏播区域表现突出,高抗倒伏,品质优良。

黄淮海区域夏播以及东北区域春播适宜密度3500-4000株/亩,西南区域春播适宜密度2800~3500株/亩,注意防治玉米螟。
栽培技术
种子处理与适时早播
播前精选种子,剔除霉病粒、烂籽。播前3天晒种以提高种子活力,进行药剂拌种,防治地下害虫,拌种时加入微肥。
麦垄套种或铁茬抢播,足墒早种,确保一播全苗。最迟在6月15日前完成播种。合理密植,每667m2留苗4000株左右。
苗期管理
双国审玉米苗期为20~25天,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促进根系生长,培育壮苗。主要技术措施有:查苗、补苗、间苗、定苗、中耕锄草,蹲苗促壮、追肥和防治虫害。
查苗、补苗:播种后及时查苗、补种和移栽。补种时应先进行浸种催芽。也可采用移苗补栽的方法。
间苗、定苗:3~4叶期进行间苗,5叶期定苗,每667m2留苗4000株左右,没有补种、移栽条件的地块,在缺苗断垄处留双株。
蹲苗促壮:蹲苗应从苗期开始到拔节前结束。掌握“蹲黑不蹲黄,蹲肥不蹲瘦、蹲干不蹲湿”的原则。麦垄套种玉米由于播种条件差,应在麦收后及时去除麦茬,一般不宜蹲苗。
中耕除草与追肥:玉米出苗后结合灭茬进行中耕除草,破除板结。磷、钾、锌肥和有机肥在苗期施入效果最好。
防治虫害:双国审玉米苗期害虫较多,有蓟马、灰飞虱、蚜虫、地老虎、棉铃虫、灯蛾、麦秆蝇等,做好虫情测报工作,发现为害时及时防治。
穗期管理
从拔节后到抽雄进入了穗期管理,主攻目标是培育壮秆、大穗多粒。
重施攻穗肥:大喇叭口期结合中耕培土,每667m2施入尿素30公斤,可采用穴施、条施等方法,避免地表撒施。
科学排灌:玉米穗期需水量大,对水分极为敏感,此期干旱,影响授粉质量,所以应及时灌水。若降水过多导致田间积水,应及时排涝。
防治病虫害:穗期主要虫害是玉米螟,为害叶片、茎秆及雄穗,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用1.5%辛硫磷颗粒剂或其它杀虫毒土撒入心叶内,每667m2用量3公斤。大、小斑病可用多菌灵、百菌清或退菌特可湿性粉剂加水稀释,喷施,每隔7天喷施1次,连续2~3次。
花粒期管理
此期主攻目标是养根保叶,防止早衰和贪青晚熟,延长绿叶的功能期,防止籽粒败育,提高结实率和粒重。
灌水与排涝:此期需水较多,要求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%~80%,若干旱及时灌水。遇雨水多时注意排涝。
巧施粒肥:粒肥的施与不施,依大田植株长相而定,在穗肥充足、长相好、叶色浓绿的地块,则可以不施粒肥,可在抽穗前后喷施1%~2%尿素与0.4%~0.5%磷酸二氢钾混合液进行叶面喷施。若穗肥不足,出现脱肥现象,每667m2施入5~7.5公斤尿素。
人工去雄与辅助授粉:有条件的地区在雄穗刚露头未开花时进行去雄,具体时间是上午9时至下午4时,采取隔行或隔株抽雄,注意保留顶叶,以有利于后期籽粒灌浆。去雄株数占全田的40%~45%为宜。
玉米盛花期如遇大风、连续2天以上阴天、雨水多或高温天气,要进行人工辅助授粉,时间选择在上午9时至11时进行,边采粉边授粉。据研究表明,搞好人工辅助授粉,一般可增产8%~10%。
防治虫、鼠害:玉米后期主要是蚜虫、红蜘蛛为害,可用70%的氧化乐果乳油或25%丙环唑乳油加40%的氧化乐果兑水喷雾防治,连续2次。防鼠可用1%敌鼠钠盐1份拌20~30份饵粉并加少量动植物油,连续投放2~3天。
适时收获
当田间90%的植株苞叶变黄且松散,籽粒变硬,果穗中部籽粒乳线消失,籽粒尖端出现黑色层时进行收获,防止过早收获以造成不必要的损失。
适宜区域
适宜在、安徽夏玉米区种植及辽宁、内蒙、山西、陕西、云南、广西、贵州、四川、江西、重庆春玉米区种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