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绢病
主要症状:高温潮湿时多发。常在聚盆苗或幼苗上发生,感染根及叶片,感染期后在根茎基部与植材相接处,出现白绢病特有的白色菌丝及白色(初期),淡褐色(晚期)的菌核颗粒,当病菌侵入茎基部及根组织内时,叶片稍加用力即脱落。防治方法:1.50%脱克松可湿性粉剂1000倍,或2.50%福多宁可湿性粉剂3000倍,或3.75%灭普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,喷栽培基质,喷药后应停止喷水5-7天。将病叶,病株及附近植材搬走烧毁,附近植株应立刻喷防治药剂3次以上。
炭疽病
主要症状:全年均可发生,主要发生在植株较大,通风不良或管理失当时,但高温多湿时较为严重。叶片感染后,出现针尖状褪色小斑点,以后病斑逐渐扩大,病斑颜色也逐渐加深,后期呈黑褐色之凹陷病斑,病斑处会出现黑褐色至黑色呈同心圆状排列小颗粒,多数病斑会愈合成不规则的大病斑,严重时造成叶片干枯,脱落。
防治方法:25%扑克拉乳剂2500倍,或50%扑克拉锰可湿性粉剂6000倍喷洒。剪除病斑叶,伤口涂抹浓度高药液。适度施用钾肥,合理施用灭菌剂,发病早期施药,但需注意防范药害发生。需要改善栽培环境,使通风环境良好,降低湿度,减少病害传播。
软腐病
主要症状:潮湿高温环境下易受感染。一般感染叶片,使全叶变褐、软腐,严重时,整株枯死。防治方法:注意通风,调节好室内温湿度。发现病叶应及时摘除,集中烧毁,清洁使用工具,勿机械损伤叶面,防止细菌侵入。药物防治,初期喷洒77%可杀得微粒可湿性粉剂800倍液,72%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,隔7天-10天喷洒-次,喷洒1-2次。
生理性病害
主要症状:由于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如温度、湿度、植材、肥料、药物等诸多因素引起的。病害表现有烂根、叶片焦尖、叶片枯黄脱落、叶面日灼斑、冻害后叶片变黑。防治方法:找准原因,对症施治,弥补不足,过头矫正。提供兰花生长所需的各方面的条件,努力创造适合兰花生长的优良生态环境,即按不同季节、不同生长期及时调节光照、温度、湿度、酸碱度,科学浇水,合理施肥,注意通风透气。
根腐病
主要症状:多发高温多温时节。病原侵入根部,使之逐渐腐烂。叶鞘,叶片近基部组织,尤其是新生兰株未完全展开的幼嫩叶片组织,最容易受感染。受害组织而腐败成淡褐色或黑褐色,病斑逐渐往上蔓延,最后导致整株腐败、干枯。防治方法:50%扑克拉锰可湿性粉剂6000倍,25%扑克拉乳剂2000倍。其他处理。加强栽培基质的卫生管理。避免过度喷灌,改善兰园通风,并随时清除隔离病株。
叶枯病
主要症状:好发于已长成的新草,多见于老草、夏、秋季节。在新草或老草的某一边病苗开始发黄,几天后整个病苗变黄枯死,直至整盆兰花病死。防治方法:发现病株,把杀菌药的粉剂直接撒在病株的假鳞茎上,10天内不碰水,防治效果更加好。
叶尖枯斑病
防治方法:常年均会感染。受感染时,叶端出现圆形或不规则的和色斑,一旦病斑成片,叶端便枯死,病斑与健康组织的界限非常整齐。防治方法:敌力康1000倍液,50%苯菌灵800倍液。
该病主要分布于陕西省各地,其寄主是刺槐。
1.1症状
从苗木到大树均可侵染致病。在林内往往形成块状发病区,中心病株由数株到数十株不等。病原菌先侵染幼嫩细根,夏季腐烂。细根病后,蔓延侧根和主根。大根皮层腐烂后,多自木质部剥离,皮层外有紫红色菌丝层,菌丝体常纠结成突起的菌核,菌丝常顺主根蔓延至地上部分根茎10cm左右处,形成紫红色的皮鞘环抱树干。夏季表面出现白色子实体(即担子孢子),染病轻的,根和干茎有菌丝层,树冠正常;受害重的,叶形变小发黄,发芽迟而弱,最后由于根部腐烂,树冠枯死或风倒。
1.2发病规律
该病是一种慢性病,不限季节,随时发生,而以初夏雨季发病较重。土壤瘠薄的山地或河滩沙地,郁闭度大的林分发病率都较高,树木生长健壮发病率低。
1.3防治措施
(1)加强抚育管理:做好刺槐林的修枝间伐工作,避免郁闭度过大,增强树势,提高抗病能力。(2)改善林分卫生状况:清除病腐木及腐烂病根,再用石灰、硫磺粉、氯化苦、福尔马林、黑矾、赛力散等农药进行土壤消毒。(3)苗根消毒:对可疑带菌苗木用0.1%CuSO4溶液浸三小时,或以20%石灰水浸半小时,再用清水冲洗后栽植。(4)七月底至八月中旬将发病林木表土挖出,以露出树根为宜,撒入石灰粉或灌入石灰乳(小树每株用石灰250-500g,大树50-1000g),然后覆土。
2刺槐尺蠖
刺槐尺蠖鳞翅目,尺蛾科。寄主是刺槐、香椿、苦楝、臭椿、杨树、楸树、栎树、苹果、梨、桃、枣、板栗、核桃等多种林木和果树。该病突发性强,常在短短几天内将叶片吃光,整片林地似火烧状。
2.1形态特征
成虫雌雄差异很大。雄虫体长16-18mm,翅展35-44mm,体棕色。前后翅中室上有1个小黑点。后翅灰黄色,中室上小黑点外有2条灰黑色横线。雌虫无翅,体长12-14m,体土黄色,密布绒毛。足与触角色较深,触角丝状。卵圆筒形,暗褐色,近孵化时黑褐色。幼虫老熟时体长45mm左右,胴部淡黄色,背线、亚背线、气门上线、气门下线和亚腹线灰褐色或紫褐色,各线边缘为淡黑色;气门线黄白色,腹线淡黄色。气门黑色,圆形。腹部第8节背面有1对深黄色突起。
2.2生物学特性
陕西省1年发生l代,以蛹在表土层内结土茧越冬,翌春2月下旬成虫开始羽化。蛹期达8个多月。成虫耐寒性强,地表刚解冻便羽化出土,雄蛾白天静伏于树干或草丛中,从傍晚至22时为最活跃期,具趋光性,平均寿命10d以上。多次交尾,平均每天雄蛾交尾56次,最多达11次。雌蛾羽化当时即可交尾,1生只交尾1次。兼夜即可产卵结束,卵期10-12d。幼虫共6龄。1-3龄期,食量小,抗药性弱;4龄食量猛增,抗药性强。初卵幼虫有吐丝下垂习性,随风扩散。故扩散蔓延快。初卵幼虫具有48d,时以上的耐饥能力。幼虫日夜取食为害,受惊急速落地,过后上树继续为害。其天敌黑卵蜂、广肩步甲、寄蝇、小茧蜂、胡蜂、土蜂、麻雀、大山雀、白僵菌等。
2.3防治措施
(1)营造混交林是防治刺槐尺蠖的有效途径。(2)越冬蛹羽化前挖树盘消灭蛹。(3)幼虫危害期摇树或震枝,使虫吐丝下垂坠地,集中处理;或于各代幼虫吐丝下地准备化蛹时,人工收集杀死。(4)地面防治可喷洒4000倍菊杀乳油,或4000倍的20%灭扫利乳油等毒杀幼虫。(5)保护胡蜂、土蜂、寄生蜂、麻雀等天敌,保护林间生物多样性。
还有刺槐外斑尺蠖、桑褶翅尺蠖、木檫尺蛾防治方法与刺槐尺蠖相类似。
3刺槐种子小蜂
膜翅目,广肩小蜂科。寄主为刺槐、柠条。
3.1形态特征
成虫:雌虫体长2-3mm、雄虫1.5-2.6mm,体黑色有金属光泽。复眼大,椭圆形,红褐色。前翅缘脉及下方略有云斑,产卵管鞘明显突出。卵长0.2mm,纺锤形,一端具有两倍于卵体长的细柄。幼虫:老熟幼虫体长2.8-3.8mm,乳白色,弯曲,具褐色大额。蛹:体长2-4mm,乳白色,蛹外被有一层膜。
3.2生物学特性
刺槐种子小蜂在陕西省一年发生2代,以幼虫在种子内越冬。4月上句至5月上旬化蛹。6月下旬至7月上句出现第一代成虫,6月下旬7月中旬出现第二代幼虫,并以此代幼虫越冬。成虫每年出现期与种子形成期相吻合,将卵产于刚形成的刺槐种子子叶内,被产过卵的种荚表面可见到黄色胶点。成虫用产卵管刺透种荚,将卵产于种子子叶壁上。越冬代所产过卵的种荚表面可见到黄色胶点,而第一代成虫产过卵的种荚可见到1个黄点。幼虫取食种子子叶而不伤及种皮,被害种荚逐渐变色并出现斑点。一般被害的种子肥大,表面凸凹不平,颜色灰暗而无光泽,多数被害种子内1粒1头,但也有极少数为2头。幼虫不转移危害,一生仅危害1粒种子。疏林地、散生林和孤立木发生较严重。越冬代平均蛹历期11.1d;第一代蛹历期平均5.5d。蛹初期为乳白色,后期变为黑色。
3.3防治措施
(1)调运种子,必须严格实行检疫。(2)结合采种,及时清除被害果和种子,减少林间虫源。(3)种子贮藏期或外调种子应进行熏蒸处理,在种子含水量不超过10%的常温条件下,用氯化苦30g/m3熏蒸80h;或用溴甲烷、硫酰氟30g/ma熏蒸72h。(4)大面积母树林,在成虫羽化盛期,喷洒50%杀螟松乳油2000倍液;或80%敌敌畏乳油3000倍液,毒杀成虫。(5)播种前用80100~C热水烫种1-3min,或用10-20%食盐水漂选。(6)冬季彻底摘除留在树上带虫的荚角,清除越冬幼虫。